浪淘沙·探春

浪淘沙·探春

  昨日出东城,试探春情。墙头红杏暗如倾。槛内群芳芽未吐,早已回春。

  绮陌敛香尘,雪霁前村。东君用意不辞辛。料想春光先到处,吹绽梅英。

  《浪淘沙·探春》译文

 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。墙上的红杏颜色很暗,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。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,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。

  美丽的小路上,女子经过,扬起尘土和落花,前面的村子,刚刚下过雪。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?想必春天来到之时,柔风一定会先吹开梅花。

  《浪淘沙·探春》注释

  浪淘沙:词牌名。又名《浪淘沙令》、《卖花声》、《过龙门》等。创自唐代刘禹锡、白居易。原为小曲,单调28字,四句,三平韵,亦即七言绝句。

  探春:早春郊游。

  暗:色浓。

  倾:犹倾倒,这里指漫出来。

  槛(jiàn):花池的围栏。

  群芳:各种花草。

  绮(qǐ)陌: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。

  敛:聚集、不扬起。

  香尘:芳香之尘,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。

  雪霁(jì):雪止天晴。

  东君:司春之神。

  用意:着意,留心。

  辞:推辞。

  辛:劳苦。

  绽:花蕾开放。

  《浪淘沙·探春》赏析

  《浪淘沙·探春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,该词是一首探春词,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.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,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,写探春所见的第路景、村景、人的心境。该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风流倜傥,激扬文字的勃勃英姿。

  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,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。“昨日出东城”,点明探春的时间,以及探春的地点杭州城东郊。“试探春情”,一个“试”字就把探春者的春心欲动的情态唯妙唯肖地传达出来了。“墙头红杏暗如倾”,写探春的第一个光景。从墙头伸出来的红杏色彩绿得如油漫出来了。让人们首先领略到“满园春色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”(宋代叶绍翁《游园不值》诗),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(宋代宋祁《玉楼春》词)的探春神韵。“槛内群芳芽未吐,早已回春”。用一对矛盾句,提出初春栅栏内各种花草嫩芽嫩叶未发未露,而栅栏外早己春回大地,为过渡到下片进一步写探春幽情埋下的回环之笔。

  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,写探春的第二个光景路景、第三个光景村景等,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。“绮陌敛香尘”,写探春男女们路途上的“春”景。那是一条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,那是一条“尽日细尘吹绮陌,迷却梦游归路”(清代纳兰性德《念奴娇》词),那是一条聚集着探春女子的步履而留下芳香尘之路。似有一点“行乐归恒晚,香尘扑地遥”(唐代沈佺期《洛阳道》诗)的韵味。“雪霁前村”,写探春男女们进入前村后所见的另一番“春”景。雪止天晴后的前村,留下的便是那被栅栏内冰雪覆盖着,尚未露面吐芽的各种花草与此相映的红楼与红杏,可谓红妆素裹,分外妖娆,是回答上片埋伏的景情回环的一妙笔。“东君用意不辞辛”,写探春者全身心地进入到一种美妙的幻境。指挥春日运动之神啊,你是那样的留心描绘焕发的春光,又是那样的不辞劳苦迎来春心。唐代成彦雄《柳枝词》早已代探春者倾吐,“东君爱惜与先春,草泽无人处也新。”“料想春光先到处,吹绽梅英”。笔锋一转,宕开情丝,引起探春者春心欲动的不仅仅是墙头红杏,绮陌香尘,雪霁前村,东君用意,还有你未猜想到的春光最初到来的地方,一眼见到的便是那花蕾刚刚开放的梅花。最后两句“料想春光先到处,吹绽梅英”,画龙点睛,把苏轼追求梅的高贵品格那样一种春心境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。

  苏轼将春心与春景水乳交融地成篇,实属匠心独运,自然天成。最后两笔妙不可言,毛泽东之词《卜算子·咏梅》与该词异曲同工,令人回味。

  《浪淘沙·探春》创作背景

  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年)十一月,苏轼赴杭州任通判。宋神宗熙宁五年(1072年)初春,苏轼到杭州城东郊外探春后作该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