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

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

  凡取与(fán qǔ yǔ )

  贵分晓(guì fēn xiǎo )

  与宜多(yǔ yí duō )

  取宜少(qǔ yí shǎo )

  《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》解析

  《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》出自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《弟子规》。

  解释:这一条也跟我们切身生活,有相当大的关联性。从最接近的日常三餐,吃饭的时候,我也曾经这样问学生:碰到你喜欢吃的菜,会不会一直往自己的碗里装?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会说:会。为什么?他想到的只有自己,他觉得今天的菜很好吃。爷爷奶奶也说:好,那你尽量吃。

  小朋友从小没有人教,他就知道:我只要喜欢,我就可以多拿,我就可以多吃。殊不知,这样让他养成了很不好的习惯,他不懂得我们在取拿之间,要观察周遭是不是别人没有用到,别人没有吃到?因为小朋友现在每一家每一户都生得很少,在家里就是一块瑰宝一样,像宝物一样,所以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。从小他要吃的,他要用的,全部都满足他的欲望。

  所以在这一条,我们看到周遭现在的人,对于取舍方面,往往不懂得人与人之间要讲义。“贵分晓”,就是说你在取用当中,你在拿还有施予的时候,你必须要明白个中的道理。什么道理?取用当中要讲到这个“义”字。为什么要讲义?如果你今天很自私,只有自利,你就不懂得还有别人。我们要晓得,如果你都自私自利,别人也是自私自利,这个社会会变成怎样的社会?一定是你争我夺的社会。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社会,我们也晓得这一条很多人不晓得。不晓得从小就要告诫子女,要养成多给予少取用,少为自己而取用。

  所以这里讲到“与宜多,取宜少”。“与”就是给予,给予别人要多一点,自己占有少一点,自己不要有占有的心。所以我们看到第二十九条,我们就想到人要有布施的心,当你面对很多种的物品或者钱财在你面前的时候,你第一个就能分辨我可不可以拿?我拿了以后会有哪些后果?首先我们要建立这样明辨是非的能力。我们晓得在社会上,从事一些比较特殊行业的这些人,往往会有很多人巴结,会有很多人送礼,甚至于走后门。

  当你看到有很多钱财横亘在你面前的时候,这就是考验我们廉洁之心,我们的操守。

  所以,孔老夫子告诉我们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君子跟小人之间的差别,就在义跟利而已。讲义的人,他会觉得我取用当中,我是不是得宜?是不是对的?如果不对的话,当然不能取。所以,这里从小我们如何来教育子女?有一个朋友他很善于教育自己的子女,从小他对子女的教导,譬如说吃饼干,吃水果。他就讲四个孩子当中,一包里头一个人只能吃两片,不能多。所以小孩从很小,他拿着饼干不是自己拿着一包。跟我们现在看起来,有很多小孩父母给他就是一包,他独享,分给别人不愿意,因为从小就没有这种给予得多,自己取用得少,没有这样的观念。这个朋友,他从小孩很小,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他。水果如要削皮的,就教他怎么削,削了之后他可以多吃一片。为什么可以多吃?因为他多付出了劳力。所以他说他们家的小孩,从小就养成吃东西一定是均等。对待别人也是一样,不敢多取。如果有剩下,一定是再把它封起来。做父母的也没有比较疼爱哪一个,谁要求多吃一片就给他。

  当然这些孩子有这么良好的父母教诲,长大也都很有成就。所以有很多生活的小细节,生活的这种规范,从小父母就要让他建立起正确的观念。我们也晓得,施予愈多,你所得到也愈多。所以古人有句话说:舍得愈多,所得的也愈多,你得福更多。所以,舍得、舍得,舍了就得。为什么?当你在施舍当中,你就跟人家建立结交了很多善缘。如果将来你有困难,这些朋友肯定也会帮助你,也会回馈于你。所以此地也讲道,当我们心胸能开阔的时候,我们给予的更多,我们所获得的相对也会更多。我们再看下一段:

  小故事:赵盾是春秋时晋国的大臣,由于他经常指责国君的过失,被国君视为眼中钉。有一次,国君假意请赵盾喝酒,却在酒宴上埋伏了杀手,赵盾眼看要被杀时,一名武士救了他。后来,赵盾问那个人为什么要拼死相救,这位武士说:“当年,我饿得要死了,是您送给了我一筐饭食,并且还送东西养育我的母亲,这个恩德我怎能忘呢?”原来,这个武士是当年赵盾救济过的一个乞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