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旷天清无战声,四万义军同日死。
野旷天清无战声,四万义军同日死。
野旷天清无战声,四万义军同日死。
解释: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,四万义军在同一天里慷慨阵亡。
赏析:战罢以后,原野显得格外空旷,天空显得清虚,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,渲染出“天地同悲”的气氛和感受。
唐朝 杜甫
孟冬十郡良家子,血作陈陶泽中水。
野旷天清无战声,四万义军同日死。
群胡归来血洗箭,仍唱胡歌饮都市。
都人回面向北啼,日夜更望官军至。
《悲陈陶》译文
初冬时节,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,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。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,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。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,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。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,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。
《悲陈陶》译文二
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,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。
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,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。
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,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。
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,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。
《悲陈陶》注释
⑴陈陶:地名,即陈陶斜,又名陈陶泽,在长安西北。
⑵孟冬:农历十月。十郡:指秦中各郡。良家子: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。
⑶旷:一作“广”。清:一作“晴”。无战声:战事已结束,旷野一片死寂。
⑷义军:官军,因其为国牺牲,故称义军。
⑸群胡:指安史叛军。安禄山是奚族人,史思明是突厥人。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。血:一作“雪”。
⑹仍唱:一作“捻箭”。都市:指长安街市。
⑺向北啼: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,在长安之北,故都人向北而啼。都人:长安的人民。回面:转过脸。
⑻“日夜”句:一作“前后官军苦如此”。官军:旧称政府的军队。
《悲陈陶》赏析
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。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,乃至横尸郊野,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、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。这就显得庄严,使“十郡良家子”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。因而,第二句“血作陈陶泽中水”,便叫人痛心,乃至目不忍睹。这一开头,把唐军的死,写得很沉重。
至于下面“野旷天清无战声,四万义军同日死”两句,不是说人死了,野外没有声息了,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。是说战罢以后,原野显得格外空旷,天空显得清虚,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,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“四万义军同日死”这样一个悲惨事件,渲染“天地同悲”的气氛和感受。
诗的后四句,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。写了两种人,一是胡兵,一是长安人民。“群胡归来血洗箭,仍唱胡歌饮都市。”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。胡兵想靠血与火,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,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,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。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,他们北向而哭,向着陈陶战场,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,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。一“哭”一“望”,而且中间着一“更”字,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。
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,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,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,从人民流泪的悼念,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。它能给人们以力量,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。
从这首诗的写作,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,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,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,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,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。
《悲陈陶》鉴析
唐肃宗至德元载(756)冬,长安西北,陈陶,唐军和安史叛军 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。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,战争的惨烈程度几乎令 人难以想象。来自西北十郡(今陕西一带)清白人家的子弟,血染陈陶战 场。陈陶,这里埋葬了四五万唐军将士的英魂。杜甫此时正被困长安,亲 闻了这次战争,我们看诗人是用怎样的笔墨来描述这次战事之惨烈的。
“孟冬十郡良家子,血作陈陶泽中水。”孟冬,交代了战争的时间;“十 郡”,点明了参与者的范围;“良家子”,是说牺牲者的身份;“血作陈陶泽中 水”,是指战事的惨烈与失败的结局。十四字,已勾勒出战事的全部内容。 这些清白人家的子弟,就这样血染陈陶战场,“血作陈陶泽中水”,丝毫没 有夸张的成分! 四五万将士的生命就这样被埋没了,他们的死,太过 沉重!
战事过后,原野空旷肃穆得令人窒息! 天与地似乎也在哀悼逝者的 魂灵。“四万义军同日死”,诗人再次强调了战争的惨烈。一个个鲜活的 生命已不复存在,有谁再经过陈陶战场,听到的恐怕是“天阴雨湿声啾啾” 的魂灵的低泣吧!
陈陶战场在哀悼,天与地在沉默,可是这场战争的所谓“胜利者”呢? “群胡归来血洗箭,仍唱胡歌饮都市。”叛军是如此专横与逍遥! 他们似乎 迅速抹去了陈陶战事的记忆,似乎从未去过陈陶战场,似乎从未意识到四 万亡灵正因他们而悲号! 他们仍心安理得地在都市饮酒作乐,逍遥度日!
可是,长安城的普通民众愤怒了! 在叛军的铁蹄下,他们不敢放声悲 啼,不敢告慰亡灵,只能吞声踯躅! 但悲伤终是压抑不住的,他们还是北 向悲泣,向着陈陶战场,向着肃宗所处的方位! 这些民众每时每刻、每日 每夜都在翘首期盼,期盼唐军早日挥戈前来,早日收复长安,还给他们一 个安定、太平的长安城,还给他们一个祥和的生活空间!
诗人蘸泪写下此作,他的心也和千万长安人民一起,在悲泣!
《悲陈陶》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(756年)冬。十月二十一日,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,结果唐军大败,死伤四万余人。来自西北十郡(今陕西一带)清白人家的子弟兵,血染陈陶战场,景象非常惨烈。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,目睹叛军的骄纵残暴,有感于陈陶之败的惨烈而作此诗。